经常有老师咨询我“DRG下医院绩效如何设计?”,
我给的建议,一般是考核+运营分析两条路线,单纯的DRG撑不起医院的绩效。
收入评价
既往的收费大类+收费项目级绩效,所有激励逻辑都是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与医保政策不兼容;
医院在医保政策管控下,在总额控制+次均费用下降趋势下,减少不必要的收费&操作,节约成本是主要导向;
但是此环节,DRG并不能覆盖所有收费项目,还有门诊,还有医院要鼓励的技术&项目;
单纯使用DRG收入/结余/参数核算,CHS-DRG共600余组,评价维度与几千个收费项目比较,颗粒度不够,无法细化到技术层面,即技术导向性不够;
且DRG支付标准目前不稳定,当前有收入的项目,未来不一定,故仍需要关注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工作量评价
传统意义上,工作量评价内容包含“门诊人次、急诊人次、出科人次、手术人次等”,本模块大多数用于协调不同科室差异+填补不可收费工作绩效,达到鼓励效率的目的。
当前医改逻辑下,区域诊疗人次≥94%,且随着老龄化+经济水平的提升,逻辑上,人均诊疗人次逐步上升。
连带着出科、手术人次的提升,且随着医保支付政策的迭代,日间诊疗+手术的开发,整体手术率上升,且日间占比提升。
这些行为除了常用的点值激励之外,也可以通过工作量加大激励。
核心指标“手术人次”&“四级手术人次”,无法连接DRG;
DRG能用到的还是出科人次CMI加权,体现学科差异及平衡效率&危重症导向。
单项评价
单项模块一般基于“个人产出优先+新型技术+鼓励性技术”来设计。
原则上,收入绩效模块能核算和覆盖的,不再此模块再次体现。
常见的单项有“门诊诊查费”、“会诊费”、“手术费”等,一般从收入绩效中剥离。
本模块抓取“收费项目”&“收费大类”,无法关联DRG。
成本评价
本模块分析的意义更大,大多数时候成本用于平衡绩效水平,使用常态分摊比例和计提方法。
DRG下的病组成本研究,有较大的商业价值,能真正意义上给科室提供“有效收入”。
故本模块除了使用常态的科室成本分摊之外,还可以加入“病组成本”超额之类的奖惩(研究)。
质量评价
DRG下的几个质量&效率指标可以常态使用,
时间指数、成本指数、低风险组死亡率、病案质量、临床路径、十五天入院率等
都可以观察&定目标&考核。
综上,DRG能扛起医院绩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