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主流的绩效模型大致可以分成2类:
一、收支提比
收入x计提比例-支出x核扣比例+单项等绩效&考核
本类算法一直都是规模较小医院的主流,既往使用了多年,
主要调控方法来自于计提比例和核扣比例&单项打补丁,
公平性相对较差,
且对于开单的促进效果较高,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院可支配收入来源动力问题,
医院获取可支配收入→发放员工薪酬/购置资源/引进人才/提升能力。
虽然医改浪潮中,头部医院的各种信息化+运营+国考+精细化+RBRVS等多维度迭代,医院激励机制较为健全,且薪酬水平较高;
小型医院可能面临的是无人才、无资源、无技术的困境,
绩效导向获取可支配收入是相当效果较好的管理策略。
看这个算法,就知晓不合规,一般的咨询公司如何解决?
1.按服务量奖励,设国有资产保值考核;【A公司】
2.按服务量奖励,按RBRVS点值考核;【三明】
3.升级RBRVS/工分制绩效,剥离收入。【常见咨询】
综上,算法可以抽离收入关联,但是如何解决医院获取可支配收入?
医院员工薪酬,90%+来自于自身运营,
我们需要去掉不合理收入,
同时,我们也要保障医务人员能够获取到合理的收入水平,
能够促进他们职业成长,技术提升,区域居民健康提升,达到94%患者不出县的目标。
二、RBRVS体系
所以,我们需要转换思路,如何促进他们能力提升,而非单纯促进业务收入提升?
过往,我们谈过RBRVS系统的起源和本土化,
RBRVS本土化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要解决医院可支配收入来源问题,
故其或多或少受医疗项目的单价&成本影响,
同时,虽然RBRVS体系能够评价技术和资源消耗,但仍然是基于收费项目的评价,而非整个诊疗过程&结果的评价,
国内医改导向为,将收费项目聚类为DRG&DIP等措施,合理评估资源消耗标准,并进行支付,
RBRVS无法聚类进行合理评价,单纯的使用仍然无法抑制资源消耗过多,无法评估医疗行为合理性。
所以RBRVS绩效的问题不是RBRVS评价本身,而是来自于如何评估其行为合理。
不少RBRVS绩效模型升级为+DRG、+KPI等模块来评估行为&质量,修补bug。
RBRVS根基在于技术评价,而非收入评价,
套了RBRVS壳的工分制之类的算法,可能仍然存在收入导向的问题,
这个可以单独讨论,RBRVS系统目前可替代的是国内本土的“CCHI”体系,
由国家卫健委财务司制作,评估所有医疗项目的操作价值,
医疗机构可以完全引入,只不过需要面临的仍然是“院内本土化”+“激励导向”+“可支配收入来源”等问题。
三、结束语
我们仍然需要医院提升技术水平,来提高大家健康水平,降低医疗成本,
医院仍然需要业务收入来发展,购买设备,招募人才,提高治疗水平,
医院需要可支配收入来发展,如何解决?
现代医院制度&高质量发展中谈到,要建立提升技术劳务价值、知识附加值,体现管理价值,激励关键岗位、人才,公益性导向的薪酬体系,如何客观评估“人才&产出”是我们需要一直需要探索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