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当下,“政府过紧日子” 的口号愈发响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响应,削减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预算,力求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这一举措旨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资源保障重点领域和民生项目,体现了政府在财政管理上的审慎态度和责任担当。在政府过紧日子的大背景下,医院还能继续过好日子吗?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医院的生存与发展,也牵动着每一位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心,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思考。
一、政府要过“紧日子”表现
近年来,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增长放缓、贸易摩擦、疫情冲击等因素交织,对各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经济也受到一定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2024年我国GDP增速为5.5%,较2019年的6.1%有所下降。经济增速的放缓导致财政收入的增速也相应减缓。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而税收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盈利减少,居民收入增长放缓,进而影响了税收收入。
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支出力度,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科技创新等领域,以刺激经济增长、稳定就业。这就使得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政府不得不“过紧日子”,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以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
在财政收入增长乏力的情况下,财政收支缺口逐渐扩大。为了弥补财政收支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发行国债、盘活存量资金、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等。然而,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收支矛盾。因此,政府需要在保障民生、促进发展的前提下,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近日,党中央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作了修订,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新修订《条例》要求,各级党政机关要严格抓好过紧日子各项制度落实,勤俭办一切事业,从严从简、精打细算,强化约束、严控支出,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
二、政府过紧日子与医院发展的关系
1、财政补助变化影响
政府财政补助在医院的资金来源中占据着一定地位,对医院的正常运营和发展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一旦政府过紧日子,财政补助比例下降,将对医院的资金链产生巨大的冲击。
财政补助是医院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公立医院而言,财政补助在支持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在政府过紧日子的背景下,医院的财政补助面临诸多挑战。
2、政策导向与资源分配
医保支付的政策导向对医院的资源分配有着深远的影响,医保DRG/DIP支付限额的设定,直接限制了医院从医保基金中获得的收入,DRG/DIP区域总额预算管理及省内异地住院直报,也给医院的运营带来了挑战,医院需要在政策的约束下,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医院经济现状
1、财务数据压力
2020 年,二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率平均为 - 0.66%,较 2019 年下降 2.73 个百分点;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率为 - 0.6%,较 2019 年下降 3.6 个百分点 。2020 年,全国 20 个省份医疗盈余为负;2508 家参评三级公立医院中,43.5% 的医疗盈余为负,较 2019 年增加 25.89 个百分点;3472 家参评二级公立医院中,约四成医院出现亏损情况,亏损医院中近半数的资产负债率超过 50%。
虽然至今绩效国考没有公布医院亏损情况,肯定的是医院亏损面在扩大,医院经济运营“压力山大”。
2、收入结构与盈利模式转变
随着DRG/DIP对医疗费用进行打包支付,医院需要在固定的费用额度内提供完整的医疗服务。这就要求医院必须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医疗服务的效率,以往通过增加医疗项目和服务量来提高收入的模式难以为继。医疗收费监管也日益趋严,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被逐步清理,医院的收入进一步受到限制。政府大力整治医疗乱收费现象,对医院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严格审查,杜绝了一些违规收费行为。药品和耗材加成的取消,也让医院失去了重要的收入来源。
这些政策的调整,使得医院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盈利模式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医院需要在控制成本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以适应新的收入结构和盈利模式。
3、债务与运营成本负担
许多公立医院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债务,这也给医院的运营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公立医院的收入主要依赖于自身的经营收入,财政拨款占比较低。在运营过程中,医院需要承担高昂的人力成本、设备采购成本、药品采购成本等,而随着医疗市场的竞争加剧,医院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断加大在设备更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投入,导致运营成本不断攀升。这些债务和运营成本的压力,严重制约了医院的发展,使得医院在政府过紧日子的背景下,面临着更大的生存挑战。
四、医院“好日子”密码在哪?
在政府过紧日子的背景下,医院需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以应对财政补助减少和医保支付改革带来的挑战。
1、预算管理精细化
医院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对各项收入和支出进行详细规划和严格控制。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明确各部门的收支责任,确保医院资金的合理使用。同时,医院还应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中的问题,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成本核算与控制
医院应加强成本核算,准确掌握各项医疗服务和药品的成本构成,为成本控制提供依据。通过优化采购流程、合理控制药品和卫生材料的库存、降低设备维护成本等措施,有效控制成本。医院还可以通过合理安排人员、优化工作流程等方式,降低人员费用和管理费用支出。
3、信息化助力精细化管理
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提高医院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医院可以建立医院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系统(EMR)、成本核算系统等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医院各项业务和管理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监控。通过成本核算系统,医院可以实时掌握各项成本的支出情况,及时调整成本控制策略。信息化建设还可以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提升医院的运营管理水平。
4、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医院应以患者为中心,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减少患者就医等待时间,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例如,通过建立预约挂号系统、分时段就诊制度、一站式服务中心等措施,方便患者就医。
5、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医院应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和考核机制,确保医疗质量的持续提升。通过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质量控制等工作,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
6、拓展医疗服务领域
除了传统的医疗服务,医院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拓展医疗服务领域,开展远程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诊断等服务,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医院的服务范围和影响力。此外,医院还可以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医疗需求。
五、医务人员待遇提升之路
医护人员作为医院发展的核心力量,对医院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政府过紧日子、医院面临资金困境的情况下,医护人员的待遇和工作环境受到了显著影响。医护人员权益受损,会对医疗服务质量产生负面影响。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和低薪酬待遇,容易导致医护人员身心疲惫,产生职业倦怠,进而影响工作效率和服务态度。当医护人员为了生计而担忧时,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医疗工作中,可能会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人才流失问题也不容忽视,优秀的医护人员是医院的宝贵财富,一旦他们因待遇问题选择离开,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将受到严重削弱,影响医院的声誉和发展前景。因此,保障医护人员的权益,是医院在困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医院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医护人员的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环境,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出路1: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提待遇。医务人员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确保医疗服务的高效性和精准性,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提高待遇。
出路2:参与分级治疗体系建设提待遇。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医共体建设,到医共体内多点执业,扩大服务范围,提升自身价值,增加收入来源。同时,通过分级诊疗,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效率。
出路3:控费降耗开源提待遇。通过精细化管理,控费降耗,提升医院经济效益。同时,开展医疗技术创新,提高诊疗水平,吸引更多患者,增加收入。医护人员在高效运营中获得合理回报,激发工作热情,提升服务质量,形成良性循环,助力医院长远发展。
总之,经济下行下,医疗消费也会降级,医院和医务人员都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卫生经济使然医院不可能持续亏损发钱,能保证基本工资发放“阿弥陀佛”,绩效奖金将会面临大幅缩水,甚至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