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县级市,常住人口有70余万,其所辖的综合医院也有800余张编制床位,员工1000余人。在与三大检查科室主任座谈的过程中,反映医院检查资源利用不足,检查收入只占医疗服务总收入(含药品材料收入)的20%,与相邻县市的同类综合医院接近低了10%。通过专题交流讨论,大致分析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全民医保后,绝大部分检查可以报销,但仍然有一部分检查需要自费,同样的做CT检查,有可以报销的,也有不能报销的。因而,在医保报销思维的影响下,不论是患者还是开单医生,都会顾忌自费检查,加上医务人员对医保政策不太熟悉和了解,接诊时间有限,关于医保政策的宣导不足,患者对于自费检查不理解,因而影响了自费检查项目的合用。
另外,现行的医保政策仅仅是基本医疗保险,不是全面的医疗保险,不论是门诊还是住院,医保控费总会关注疾病诊疗的总额,为了不突破限额,而又要保障治疗药品的使用,因而直接面对患者的门诊或住院医生就不得不优先保障药品的开具。因为,从患者的角度,有了医生的临床诊断,检查总是可要可不要的,但药品是不能不要的。
从叙事医学的发展来看,各种仪器设备检查会让患者与医疗检查设备产生一定的隔离感,打破患者的疾病就诊的故事倾诉情结。面对冰冷的检查仪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就医体验,从而降低了患者对检查的依从性。
随着慢性病病人的增加,慢病门诊医保又有严格的费用限额,为保药品报销,也让患者不敢做检查,也影响到检查的依从性。
实行药品零差价后,医院也就重视了检查资源的利用,然而面对检查质量与资源的管理缺乏相应的系统设计,从而让个别医生滥开检查,使患者失去对检查的信任,也大大降低了检查医嘱的依从性。
医学检查技术进步突飞猛进,而部分医生未能做到与时俱进。这样,临床思维落后于检查技术发展。使得仪器检查技术侵占了临床医生的诊断性思维空间。传统临床思维中,仪器检查只是用来验证医生的临床判断或者帮助找到临床诊断的方向,是一种有选择性的检查。而在检查技术自动化和全面发展之后,部分临床医生,特别是部分年轻的临床医生自主临床思维被仪器检查所代替,临床思维是跟着仪器检查报告走,而部分丧失了自主临床思维或者临床主导思维,此时检查的针对性就降低了。加上检查技术在医院创收的重要地位,无形助长了仪器检查部分代替临床诊断思维。
医生临床思维退化,改变了医生临床诊断与仪器检查辅助诊断的关系,表面上看是检查资源使用多了,但长期如此,则会导致仪器检查过度使用与滥用,检查的针对性不足,检查质量也就难以保障,不恰当的检查即降低了医生的临床诊断质量,又会加重患者的费用负担,最终会导致检查资源反而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检查资源的合理与恰当使用,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检查的质量与使用规范化。调研中发现,医院不论是从门诊还是从住院医生的方向,还是从医技科室的方向,均未形成规范和系统的临床检查常规管理,检查资源使用完全凭借临床医生和医技科室医务人员的专业思维,由于其水平参差不一,当然也会让检查质量难以形成标准化管理的状态,这不仅仅让检查质量无法标准化和得到保障,是会造成医院检查质量的患者口碑形成负面效应。
调研发现,医院检查资源仅仅用于疾病的诊断,检查参与治疗及疗效观察的使用方面还未形成普遍性。全程医疗的概念也尚未建立起来,疗程管理没有形成,检查资源利用往往就形成有始无终。预防性医疗概念也未用于实际的医院管理上来,健康体检业务不足,康复医学还是学科思维,未形成各临床科室的早期康复和全面康复观念。从而也丧失了检查资源的利用空间。
医学检查的精细管理首先在于医学检查的系统化。检查资源利用可分为临床诊断性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性检查(介入性治疗、检查引导性治疗)、疗效观察性检查(阳性检查结果的复查、药物精准性治疗观测、疾病诊疗疗效评价)。
其次,对于检查质量的管理需要精细化。譬如诊断性检查的阳性率、鉴别诊断的检查率和阴性率、检查常规中的必查项目检查率与选检项目的阳性率、患者收住院前的门诊检查完善率、不同类别检查的构成比、患者的检查费用负担分析等。
第三,医学检查的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工作深入情况。从调研中发现,临床医生和医技检查人员限于病人多、时间紧,对于患者关于医学检查的知识与必要性普及不足,对于患者的相关疑惑解释不透。
第四,检查科室的临床化问题。检查资源要真正做到充分与合理利用,需要检查科室的高度临床化。目前检查科室的管理中有一个不太切合现代医院管理的倾向,即是很多医技医生的全能化思维,要求医技检查人员既能技师操作,又能出具临床检查诊断报告。医技科室的技师岗位与临床医师岗位区分受限于人力资源安排紧张,而不能做到良好的分工与协作。
医院精细化管理,医学检查管理的精细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方面,尤其是当下国家政策强调降低检查费比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做到精细化管理,不对检查资源做有效的区分,一旦检查费总比例上升,就会落入过度检查的社会误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