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因分析
(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随着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医保支付方式从传统的按项目付费逐渐转变为按病种付费、总额控制等多种复合支付方式。这使得公立医院的医保收入受到更严格的限制,医院必须在医保支付额度内合理规划医疗服务,控制成本,否则将面临医保超支带来的经济压力。公立医院面临的经济压力主要来自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药品和耗材零加成、医保监管和控费等因素,导致医院收入大幅度下降。
(二)财政投入增长放缓
财政拨款是医院除诊疗收入外另一主要获取资金的方式,虽然政府对公立医院仍有财政支持,但在整体经济形势和财政收支压力下,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公立医院不能再单纯依赖财政拨款来维持运营和发展,需要更多地依靠自身业务收入和精细化管理来实现收支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三)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医疗资源竞争日益激烈,医院需要通过市场营销来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节假日成为医院进行产品促销、品牌推广的重要时机。
二、面临的挑战
(一)成本控制与医疗质量平衡
在过紧日子的背景下,公立医院需要大力控制成本,包括人力成本、采购成本、运营成本等。然而,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过度控制成本可能会影响医疗设备的更新维护、药品和耗材的供应质量、医护人员的培训与发展,进而对医疗质量产生潜在威胁,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确保甚至提升医疗质量是一大挑战。
(二)人员管理与激励
公立医院人员众多,人力成本占比较大。一方面需要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可能涉及人员岗位调整甚至裁员等敏感问题;另一方面,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如何设计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避免因待遇问题导致人才流失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运营管理困难
公立医院需要提升精细化运营管理水平,向强化内部管理要效益,扭转重资源获取轻资源配置、重临床服务轻运营管理的倾向。
(四)患者吸引和留存
随着获取医疗流量成本的持续上升,如何在紧张的预算和有限的资源下,有效地吸引和留住患者,成为医院的一大挑战。
三、应对策略
(一)今后的政策导向
1、分级诊疗政策推进
政府持续加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通过医保报销比例调整、医疗资源下沉等方式,引导患者合理分流。例如,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报销比例,鼓励患者首诊在基层;推动医联体、医共体建设,让大医院专家定期到基层坐诊、查房、带教,提升基层医疗水平,逐步改变患者就医观念和流向。
2、互联网医疗发展
鼓励公立医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出台相关政策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信息安全。患者可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在线复诊、咨询、开药等,减少不必要的医院就诊次数,缓解线下门诊压力,也为患者在节假日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服务渠道。
(二)精细化成本管理
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体系,对医院各个科室、各个环节的成本进行精细化核算和分析,找出成本控制的关键点。例如,加强药品和耗材的采购管理,通过集中采购、带量采购等方式降低采购价格;优化医院后勤服务流程,推行节能减排措施,降低水电、物资等消耗;合理规划人力资源,根据科室业务量动态调整人员配置,避免人员闲置和浪费。加强经济管理。国家卫健委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推进医院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三)拓展医疗服务领域
在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特需医疗服务、康复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等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领域。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增加医院的收入来源。例如,开设特需门诊、特需病房,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套餐;开展康复治疗、中医养生保健等特色服务项目;与企业、社区合作,开展健康体检、健康讲座、疾病预防等健康管理服务。
开展节假日营销活动,医院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展营销活动,如义诊和健康体检、健康宣教、爱心奉献、优惠医疗服务等,以吸引病人并提升医院品牌形象。
优化节日活动运营:通过线上渠道投放、线下物料等手段,不断地把患者汇聚到私域流量池,通过提供好的服务与持续互动,与患者建立起长期稳固的客户关系。
(四)加强绩效管理与人才培养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将成本控制、医疗质量、服务效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与员工的薪酬待遇、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挂钩,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重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在有限的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员工培训、学术交流、科研项目等,鼓励医护人员提升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五)提升危机管理能力
公立医院需要完善应急资源和捐赠物资的管理制度,提高物资分配效率,以应对持续时间较长的危机情况。
(六)优化预约诊疗服务
完善公立医院预约诊疗系统,拓展预约渠道,如微信公众号、手机 APP、自助终端等,方便患者提前预约节假日及工作日的号源。同时,采用分时段预约,精准到 30 分钟或 1 小时内,减少患者候诊时间,提高就诊效率。
(七)弹性排班制度
建立灵活的弹性排班机制,根据节假日患者流量预测,动态调整医护人员排班。增加热门科室节假日出诊医生数量,安排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值班,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建立医护人员加班补偿机制,提高其在节假日工作的积极性。
(八)医疗资源储备与调配
加强公立医院节假日医疗物资储备,包括药品、医疗器械、检测试剂等,确保满足患者需求。建立区域内医疗资源调配机制,当个别医院出现物资短缺或接诊压力过大时,能及时从其他医院调配资源,保障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通过上述分析和策略,公立医院可以更好地应对“过紧日子”现象带来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面对医改大潮,我们该怎么办呢?医务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以适应新的医疗环境和挑战。需要调整心态,积极适应变化,寻找新的发展机遇。珍惜当下,相信未来。在大势面前,抱怨牢骚都是没有用的。随着中国产业转型的完成,随着高新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逐渐发力,中国经济早晚会走出低谷,大家的日子也早晚会再次好起来。